“双领”时代:退休返聘新规下的机遇与挑战
2025年7月31日,人社部发布的《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其核心在于打破了长期以来退休人员返聘“养老金与工资二选一”的潜规则,允许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同时领取养老金和工资。这一新规,以北京62岁张大爷的境遇为缩影,将“老有所为”与“年轻人就业”的矛盾推向了风口浪尖。张大爷退休前是机械厂高级工程师,退休后每月领取8000多元养老金,并被原单位返聘为技术顾问,再次获得8000多元月薪,其儿子小张月薪仅5000元,形成鲜明对比。 然而,这仅仅是冰山一角,新规下隐藏着更复杂的现实问题与挑战。
四类合规返聘路径及收入“天花板”
新规明确了四条合规的退休人员返聘路径,并对每种路径的收入设定了上限,如同悬在头顶的“高压线”:
社区公益岗位: 例如街道提供的巡逻、老年食堂管理等工作。以北京为例,2025年最低工资为2560元,这类岗位月收入不得超过3840元。 朝阳区62岁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老张每月收入2800元,便完全符合规定。
展开剩余73%灵活就业备案: 包括网约车司机、带货主播等自由职业者。 需在“全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平台”备案,年收入最高限额为12万元。 广东省2024年有7万退休人员通过此途径,月均增收1500至4000元。
技术返聘: 面向医生、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。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返聘的退休医生,年均增收8至15万元,但新规严格限制年工作时长不得超过1000小时(相当于每天工作不超过3.5小时)。
跨省打工: 指在养老金领取地以外的省份就业。 江苏省已明确规定,此类人员需每年向老家社保局提交《异地就业未参保证明》,且不得在当地重新建立社保账户。
三条“红线”触碰即受罚,案例警示
新规列举了2300多个处罚案例,划定了三条清晰的“红线”:
隐瞒收入: 未通过“电子社保卡”APP申报返聘收入的,养老金将被暂时停止发放。 2024年全国查处此类违规2300余起,平均补审时间长达45天。
超时工作: 技术岗位年工作时长超过1000小时,系统将自动触发养老金停发。 某返聘工程师因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5小时,被追回三个月养老金。
重复参保: 在返聘单位再次缴纳养老保险的,系统将自动拦截缴费且不予退还。 浙江某企业曾为返聘人员缴纳社保,结果2.8万元保费付诸东流。
社保补缴与工伤保险保障
新规也为部分群体带来了利好:
社保补缴: 对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退休人员,新规允许返聘单位代缴社保,降低个人缴费比例,从而增加退休金。 例如,北京机械厂老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仅为12年,在单位代缴后,三年后每月养老金可增加1820元。
工伤保险强制: 单位必须为返聘人员缴纳工伤保险(费率约0.5%),个人无需缴费。 沈阳某超市因未为返聘收银员缴纳工伤保险,导致其受伤后需赔偿14万元。
劳务合同签订关键条款与维权指南
返聘协议中需包含以下两个关键条款:
明确“不建立劳动关系”: 避免因适用劳动法而产生经济补偿金纠纷。北京某设计院返聘总工因未签署书面协议,离职时索要经济补偿金被法院驳回。
强制约定工伤保险: 单位拒缴工伤保险的,可要求购买年费680元的雇主责任险。杭州某科技公司为10名返聘专家购买该保险后,一年节省税费超过80万元。
为有效维权,需准备充分证据(工资条、考勤记录、工作群聊天截图等),并可通过劳动仲裁委或小额诉讼快速解决纠纷。 同时,返聘收入超过5000元的部分需缴纳3%的个税。
代际冲突与社会隐忧
人社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3.1亿,占总人口22%。 然而,与此同时,年轻人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。 北京某高校应届生小陈投递200份简历才找到月薪5500元的工作,而上海三甲医院返聘医生的平均年薪是应届医学生起薪的2.3倍。 江苏某制造企业老板坦言,尽管培养新人成本高,但由于新规要求缴纳工伤保险,他更倾向于雇佣退休人员。 这反映出新规下潜藏的代际就业矛盾,以及对社会公平性的挑战。 “双领”时代的到来,既带来机遇,也带来挑战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,构建更和谐、更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