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听《大刀进行曲》,那真是血往上涌,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!”这吼声,不光是首歌,它唱的是那年月,多少中国汉子面对侵略者,豁出命去拼的一股劲儿。歌里主角儿,是二十九军的大刀队,他们在喜峰口用土得掉渣的大刀,硬生生凿开了日军防线。可别忘了,歌词里还提到了“东北的义勇军”,那片黑土地上,也是一群群没枪没炮、操着五花八门家伙的爷们儿,他们的骨头硬,跟二十九军这大刀队一样,都是民族不屈的脊梁。
咱先聊聊这二十九军和他们的大刀传奇。这支部队啊,根儿在冯玉祥的西北军。西北军那会儿条件差,枪炮是稀罕物,老冯就琢磨,既然火力比不过人家,那就得练近身肉搏。一人发一把大刀,找些武术高手教点真格的,这刀就是他们的枪,就是他们的炮。这刀可不是菜刀,长柄、宽刃,份量足,舞起来呼呼带风,专为战场劈砍设计。传到宋哲元手里,这“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”的传统,就更成了队伍的魂儿。
到了1933年,长城吃紧,鬼子炮火连天打到喜峰口。二十九军顶上去了,两边儿一比,装备简直没法看,人家是飞机大炮加坦克,咱这边枪都没几条好的。怎么打?靠硬拼火力那是找死。冯治安、张自忠他们一合计,得出奇招,扬长避短。短板是火力,长板是什么?就是咱西北军的这把大刀,还有这帮子兵蛋子不怕死的胆儿!
于是就有了那夜袭鬼子营的传奇。那可是真刀真枪的玩儿命啊!几十上百个壮汉,摸黑儿溜进日军营地,手里不是枪,是明晃晃的大刀。悄无声息地摸到哨兵身后,一刀下去,寒光闪过,了账!冲进帐篷,对着还在睡梦中的鬼子就是一阵猛砍猛杀。那场面,想想都渗人,血肉模糊,刀光剑影里夹杂着惊恐的哀嚎。
鬼子哪见过这阵仗?他们的刺刀是厉害,可在黑灯瞎火、猝不及防的情况下,遇上这种不要命的大刀白刃战,完全乱了套。喜峰口那一夜,二十九军用大刀硬是撕开一个口子,鬼子丢下大片尸体仓皇撤退。这一仗,虽然规模不大,但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,也给低迷的士气打了一针兴奋剂。麦新,那个年轻的作曲家,听到这个消息,心潮澎湃,这不,《大刀进行曲》就这么蹦出来了,把全国人民的心都唱热了。
歌里唱到东北义勇军,那确实是同一时期,甚至更早就开始的故事了。“九一八”之后,东北成了沦陷区。大部分东北军奉命撤走了,可留在黑土地上的那些爷们儿,有骨气,不愿意就这么给小鬼子当顺民。他们自己想辙,拉队伍,就地抗争。这些人啊,五花八门啥成分都有:有没走的旧东北军散兵游勇,有不愿给伪政权卖命的警察,有地主农民被逼得活不下去的,还有占山为王的绿林响马,甚至一些蒙古族同胞也加入了。
他们没啥统一的番号,装备更是寒碜得让人心疼,有的手里是土枪猎枪,有的就是大刀长矛,甚至有啥用啥,锄头铁锨都成了武器。但他们心里有股共同的火,就为了那句“宁可杀贼以致死,不委曲以求全”。这话,是他们的誓言,是他们的命。
在辽宁,像黄显声、熊飞他们,组织了“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”,在辽西一带跟鬼子死磕,真格地把一个日军联队长给毙了,狠狠地挫了鬼子的锐气。辽南那边,邓铁梅,一个警察局长,眼瞅着家乡沦陷,一拍桌子,拉起几千号人马,组建“东北民众自卫军”,硬是从鬼子手里把凤城给夺回来了,一时声威大振。
吉林有李杜、冯占海,黑龙江有马占山、苏炳文,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,他们都在各自的地盘上,凭借一股血性和有限的资源,跟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周旋。还有像李海清这样,原先犯事儿在牢里蹲着,听到国难,主动要求出去抗日,硬是拉起一支队伍,干得轰轰烈烈。
这些分散在东北各地的义勇军队伍,人数从几百到上万不等,他们没有正规补给,打一枪少一颗子弹是常态。他们主要的战术就是游击,冷不丁拔个鬼子的据点,晚上去割人家的电线,在山沟里设伏打他个人仰马翻。搅得鬼子不得安宁,虽然没有全国皆知的大胜仗,但他们把鬼子拖在了东北,牵制了大量兵力。
可他们的路走得实在太难了。缺枪少药,缺衣少粮,打到弹尽粮绝是常有的事儿。更让人心寒的是,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奉行“不抵抗政策”,对这些自发的抗日武装,不但不给支援,有时候还怕他们“惹事”添麻烦,甚至采取压制态度。义勇军们是真真正正在孤军奋战,所以很多队伍最终结局都很悲壮,拼到最后一兵一卒,或者被敌人残酷镇压。
把二十九军和东北义勇军放在一起看,会发现挺有意思的对比。二十九军是“正规军”出身,有番号,有建制,虽然是杂牌,武器差,但毕竟有个框架。而东北义勇军呢,那就是纯粹的“草根”,是这片土地上不愿被奴役的人们,凭着一股子气临时攒起来的队伍。一个在大部队掩护下出奇兵,一个在敌后完全靠自己。
可他们骨子里是一样的,都有一股子视死如归的血性,都敢于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,向侵略者亮出自己手里那可怜的家伙什儿。二十九军的大刀,义勇军的土枪鸟铳,在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面前,确实显得太微不足道了。但就是靠着这些寒酸的武器,还有那钢铁般的意志,他们让侵略者流血,让他们知道,这片土地上的人民,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征服的。
他们的失败,从军事上看,原因一堆:装备太差,缺乏统一指挥,没有稳定补给线,敌人又太强大。这都是事实。但他们的抗争本身,何尝不是一种胜利?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,他们没有低头,没有屈膝,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尊严。这份精神层面的胜利,远比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有分量。
《大刀进行曲》后来传遍大江南北,成了全国抗战的一面旗帜。它歌颂的不仅仅是喜峰口的大刀队,更是所有在那个年代,无论是二十九军,还是东北的义勇军,所有敢于面对侵略者,拔刀而起的中华儿女。
宋哲元这个人嘛,历史评价有点复杂。喜峰口打得漂亮,是他麾下立的功。七七事变,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,也跟他的二十九军有关。但他作为地方实力派,也有自己的盘算,要保存部队,要在政治漩涡里摸爬滚打。平津失守,他有责任,但也承受了巨大压力。那个年代很多高级将领,都有这种两面性,一方面有爱国心,愿抵抗,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自己的那点家底。宋哲元最后也是在抑郁不得志中病逝的,某种程度上说,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。
现在,烽烟早已散去,那段历史好像离我们挺远了。但每当那铿锵有力的《大刀进行曲》再次响起,我们仿佛还能看见,在长城脚下,在白山黑水之间,那些手握大刀、土枪,眼神里透着不屈的先辈们。他们用血肉筑起的防线,也许没有留下多少教科书上的辉煌篇章,甚至很多连名字都没留下,但他们的血性和抗争,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个民族的基因里。这首歌,这些故事,不是为了让人记住仇恨,而是为了让咱们永远记住,那份面对强敌也不低头的脊梁,记住咱们这个民族,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,才走到今天的。
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