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开
读邢之诺这首《落雨听禅》,是在一个同样下着雨的午后。窗外的世界被雾气氤氲的水汽模糊,屋内只有雨滴轻轻敲打玻璃的声响,和这首诗里透出的那股子清冷、幽怨,最终归于平静的复杂曼妙之情愫,缠绕在一起,像一杯被时光浸润透了的浓茶,苦涩回甘。
这哪是赏析啊,这分明就是一次私密的灵魂对谈。整首诗如同一幅留白甚多的水墨画。诗的开篇,“帘外雨潺潺”,五个字,瞬间就把人拉进了那个最古典的、国人独有的孤清静谧里。李后主的雨,是“帘外雨潺潺,春意阑珊”,亡国之君的袅袅哀愁。而邢之诺的雨,淋湿的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“岁月”。
“岁月,斑驳成青苔点点”,这句真是绝了。它没有说“岁月流逝”,那样太直白,太像教科书。它说“斑驳”,是那种被时间、被雨水、被阳光反复侵蚀后留下的痕迹,是墙上剥落的漆,是旧木头上裂开的纹。而“青苔点点”,更是神来之笔。青苔是什么?是潮湿,是幽暗,是无人问津的角落里,悄然生长的记忆。那些我们以为早已遗忘的秘密,那些被刻意尘封的过往,就像这青苔,在岁月的潮湿角落里,悄悄地“酵了秘密,郁了垂蔓”。“酵”字用得妙,秘密不是消失了,而是在时间里发酵,酝酿出更复杂、更醇厚也或许更苦涩的味道。而“垂蔓”,则是这些情绪的具象化,它们像藤蔓一样,无声无息地爬满了我们心房的墙壁,郁郁葱葱,让人喘不过气。
展开剩余80%读到“洞箫幽怨, 吹皱一潭悲欢”,我仿佛真的听到了那箫声,如泣如诉。不是欢快的笛子,也不是激昂的唢呐,是洞箫,声音低沉、呜咽,似一个人的叹息。这叹息,足以“吹皱”我们内心那潭看似平静的湖水。底下藏着什么?是“悲欢”,是半生的浮浮沉沉,牵牵袢袢,是爱恨情仇的交织。而“时光深处,你苍茫的脸”,这个“你”,是谁?曾经的恋人?逝去的亲友?还是,镜子里那个日渐陌生的自己?我想,都是。在时光深处回望,所有人的脸,最终都会模糊成一片苍茫,那是岁月赋予的,无法抗拒的底色。
诗的中段,情绪开始有了张力。“月下仰啸,守护依然……”这是一种姿态,一种不甘。即使前路苍茫,即使内心悲凉,总还有些东西是想要坚守的。可紧接着,画风一转,“霓虹阑珊,今夕何年?”古典的“月下仰啸”与现代的“霓虹阑珊”碰撞在一起,巨大的时空错位感扑面而来。我们恪守着那些古老誓言,吆喝着义薄云天,可身处的却是一个飞速旋转、价值混乱的花花世界。今夕是何年?我们能坚守多久?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坚守?这种追问,充满了现代人的迷茫与焦虑。
然后,便是全诗最痛彻心扉的领悟了。“漫说, 昔日戏言, 却道, 一语成谶”。多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?当年随口一句玩笑,一个不经意的承诺,竟成了日后无法逃脱的宿命。这种“说曹操曹操到”式的灵验,带来的不是惊喜,而是命运的沉重一击。“堪叹, 故剑情深, 难敌, 无常尘寰”。此处用了“故剑情深”的典故,原指汉宣帝对发妻许平君的忠诚,现泛指对旧情或原配的坚守。那份旷古绝今的爱,在帝王家尚属难得,可放到整个“无常尘寰”里,又算得了什么?再深的情,也抵不过生老病死,抵不过世事无常。所谓“缱绻缠绵”,那些海誓山盟、刻骨铭心,到头来“不过, 如幻如焰”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”。这里化用“如幻如焰”,更添一份灼人的痛感。火焰,美丽,却也短暂,最终只留下一片灰烬。 《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》亦云:一切法如幻如焰。即世间一切万法如幻术、如阳焰般虚幻不实……
至此,诗人完成了对过往情爱的彻底解构。没有“大唐鹿苑”那样的盛世传奇,只有“珞珈山畔”这样具体而微的个人记忆。与其在遥不可及的幻想里“隔空凝望”,不如“落雨听禅”。这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后的无奈选择啊!不是逃避,而是放下。当所有的喧嚣、执念、爱恨都被雨声洗去,剩下的,只有内心的平静与观照。听雨,就是听禅。听那雨滴敲打万物,也敲打心门,在声音的空寂中,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。
最后一段:是这场“听禅”后的余响。“冷弦,拂去《狼鹿传奇》,谱成《长恨新篇》。”这分明是作者邢之诺的自况。那把冰冷的琴弦,弹奏的不再是英雄美人的传奇,而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,属于她自己的“新长恨歌”。这恨,不再是帝王的恨,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无常世界里,对逝去之物的恨与憾。“雨丝风片,打湿, 最后一只夏蝉。”夏天结束了,蝉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。这意象凄美得让人心碎,它象征着一段生命、一段情感的彻底终结。
然而,全诗的结尾,却并未沉溺于悲伤。“远山唤我, 我唤远山!”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呼应,一种从个体悲欢中挣脱出来的豁达。当“我”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情小爱,而是将自身融入天地之间,与远山对话,与万物共鸣时,那些“万语千言”,便都化作了“离殇万顷,清酒半盏,檀香一瓣”。离别的悲伤是浩瀚的,但能与之对饮的,只有半盏清酒;能与之相伴的,只有一瓣檀香。这是一种极致的简约,也是一种极致的释然:——从汉宣帝与许平君"故剑情深",与君共白头;到唐玄宗与杨贵妃《长恨歌》,唯余一场轰轰烈烈的浮华,恍若隔世……
最后,让这一切都“飘飞在季节里风干”吧。像风干的腊肉,像风干的花朵,把所有的水分(情绪)都蒸发掉,只留下最本质的、可以长久保存的滋味和形态。
读完这首诗,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它没有给我答案,却陪我走完了一场完整的内心旅程。从被雨声勾起的回忆,到情绪的发酵与郁结,再到对情爱的质疑与解构,最终在“落雨听禅”中找到一种与自己、与世界和解的方式。作者邢之诺不回避痛苦,不美化过去,也不廉价地给予希望。她只是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有阅历、有思想、情感纤细的诗人,在某个落雨天,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。默然静坐,寂静欢喜,与宇宙合一。这,或许就是这首《落雨听禅》最打我的地方。它不是写出来的,是“活”出来的。
附原玉以共赏:《落雨听禅》作者:邢之诺
(2019)
记:——听张福全古琴《古树扭风》,又名《落雨听禅》有感。
帘外雨潺潺。
岁月,
斑驳成青苔点点,
酵了秘密,
郁了垂蔓。
洞萧幽怨,
吹皱一潭悲欢。
时光深处,
你苍茫的脸。
月下仰啸,
守护依然……
霓虹阑珊,
今夕何年?
漫说,
昔日戏言,
却道,
一语成谶;
堪叹,
故剑情深,
难敌,
无常尘寰;
所谓,
缱绻缠绵,
不过,
如幻如焰;
没有,
大唐鹿苑,
只有,
珞珈山畔
与其,
隔空凝望,
不若,
落雨听禅......
冷弦,
拂去《狼鹿传奇》,
谱成《长恨新篇》。
雨丝风片,
打湿,
最后一只夏蝉。
远山唤我,
我唤远山!
万语千言,
汇成,
离殇万顷,
清酒半盏,
檀香一瓣,
飘飞在季节里风干……
另附邢之诺简介:女。祖籍南阳,现居北京。斋号“冷逸轩” 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作家、诗人、音乐评论者、朗诵者、美国FENIX360(霏尼克斯)全球艺术大使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